智家核心 最懂你心
首页 家装 潮向 攻略 评测 晒物 爆料 新品 手机 科技 家居
大力开展“五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
家核优居 2024-06-26 14:44:33 来源: 新闻报刊

??"专业做流水"??【——溦:155-7599-7328——】??大力开展“五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

  湛江市奥特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库房里热闹非凡,工人们正忙于分装、打包产品,将公司的特色产品富贵竹发往全国各地。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刘锦豪,是湛江科技学院的在校生。虽然创立公司不久,但他凭借着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成绩,成功斩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等多个大赛奖项,还获得了广东青创壹佰孵化器200万元的天使轮投资。如今,公司产品已布局各大互联网销售平台,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大关,有效带动周边百余名种植户实现年增收数万元。

  自2021年提出“建设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大学”以来,湛江科技学院不断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教育新范式,大力开展“五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科技创新、学科竞赛有机融合,全体系激发创新创业教育新活力。

  如今,湛江科技学院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迈上“快车道”。

  思创融合

  擦亮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底色”

  刘锦豪是在参与“三下乡”活动中了解到富贵竹种植行业的。

  活动后,他和团队走访了湛江市种植富贵竹的17个乡村,拜访了79户资深富贵竹种植户,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过程中,他分析了富贵竹种植行业的痛点,更发现了其发展的广阔空间。

  “不能让种植户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刘锦豪向创业导师——现任学校经济与金融学院院长的张力请教。

  看到学生愿意投身农村农业,有服务乡村振兴的想法,张力感到非常欣慰。但那时,刘锦豪只在学校学习过系列创新创业课程,要启动这样的项目还缺技术指导,也缺创业资源。

  为此,张力不仅为刘锦豪联系了富贵竹行业的技术带头人、富贵竹种植专家陆建农和病虫害方面的专家于莉,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还为他争取到了1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此外,张力本人在产业链构建、品牌设计、市场推广等方面也给予倾力支持。

  克服一个个困难后,刘锦豪创立的湛江市奥特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逐渐走上蓬勃发展的轨道。

  为什么会萌发扎根基层、投身农村农业的念头?在刘锦豪看来,是学校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给了他创业的思路和勇气。

  湛江科技学院推行的“思创融合”,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要落脚点,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在了解国情民情、服务国家发展中增长创新创业才干。

  “思创融合”,就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汇融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湛江科技学院一批又一批学子心中的“青春之火”,正被“思创融合”点燃。

  近年来,学校报考西部计划的学生逐年增多。在全国西部计划绩效考核中,湛江科技学院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其中,在2021年考核中,湛江科技学院成为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民办高校。

  怀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创新创业,众多学长学姐成为在校生的榜样。除了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奋发作为的刘锦豪,还有创办广东国泽安消防技术有限公司的毕业生黎振杰,他不仅坚持深耕消防安全领域,更热心社会公益,常开展公益消防培训,资助乡村困难学子……

  这些学子,都是学校“思创融合”培养的典范。

  专创融合

  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阵地”

  近日,湛江科技学院毕业生梁健南刚刚结束了在南美的商务行程。此次南美之行的主要目的,是洽谈一个项目的长期合作。若成功签约,将标志着梁健南的公司在业务拓展上取得重要突破。

  2023年,还是在校生的梁健南带着自己的创业项目——一家动漫公司入驻了学校的大学科技园。在科技园多项政策支持下,其企业快速发展,与腾讯、西山居等业界领先的上市公司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

  如今,他的动漫公司业务已经实现从国内至国外的跨越,踏入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梁健南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其能将专业所学和创业梦想结合并成功圆梦的背后,是湛江科技学院“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日渐成熟。

  “专创融合”,就是要破解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难题,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既有较好的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好的创新创业核心素养和创新创业关键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如何让“专创融合”真正落地?

  湛江科技学院从顶层设计入手,出台了《关于“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专创融合”人才培养过程设计指引》《“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库建设指南》等系列指导性文件,创新性提出“七融入”的实施路径,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融入课程体系、融入师资队伍建设、融入实验实训平台建设、融入教学环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在学校学习了SYB等创新创业课程,有创业导师库专家普及税务、工商注册等方面的知识,这对我们这种初创团队帮助很大。”作为“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改革的首批“尝鲜者”,梁健南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湛江科技学院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将创新创业教育分为“启蒙、定向、实践、应用”4个阶段,分年级、类型推进教育教学,打造“学生—学院—学校—社会”四级递进的创新创业实践链条。

  大一阶段注重启蒙,通过专题讲座和课程教学引入创新创业理念;大二阶段要求学生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和竞赛;大三阶段深化实践,引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大四阶段鼓励学生将创新创业成果应用于就业或创业。

  在探索“专创融合”的道路上,湛江科技学院沉心静气、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前行——

  围绕“专创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全校48个本科专业进行了为期5个月的深入调研,形成逾10万字的调研报告;

  建设了“专创融合”教育教学案例库,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策略创新;

  举办“专创融合”教学设计大赛,教师们展现了一堂堂精彩纷呈的“金课”,为“专创融合”改革注入了千帆竞发的活力;

  创新创业因子融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建成省级一流专业、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湛江科技学院正以“专创融合”的创新性改革,重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阵地”。

  劳创融合

  开辟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赛道”

  2023年,湛江科技学院的“劳创融合”课程改革引起广泛关注。

  “劳创融合”,就是在《爱国卫生与劳动教育》课程改革中全面植入创新创业实践,在《创新创业专题实践》课程实施中全方位借力劳动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从理论变为劳动实践,劳动教育从简单散漫的“形式劳动”转变为创新创业的生动实践。

  湛江科技学院在这项改革中提出“十个集成”的举措:集成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场地、教学班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领导管理团队以及课程考核评价。

  对“劳创融合课”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不少学生给出“有趣、有料、有用”等积极评价。

  走进该校“劳创融合”课堂,其创意教学令人印象深刻。

  “假如你是前往西天取经的唐僧,只能选择两名徒弟伴随,你会选谁?”这是该校“劳创融合”理论课的首个专题课程——《团队DNA,西游解码》的精彩一幕。

  “劳创融合”六大模块理论课程,打通学生“企业运营”理论知识的“任督二脉”。而在“劳创融合”实践课中,学生则“变身”企业经营者、管理者,以“顶岗工作”的形式上课。

  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学习中重组班级,变身课室管理员、学风督查员、卫生保洁员等参加劳动实践。

  “劳创融合”课程,让学生在“出力流汗”养成劳动精神的同时,提前参与社会管理、自主管理,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

  “劳创融合”课程的师资值得一提。

  每个劳创融合课堂都配备理论课导师1名、实践课导师2名。这些教师背后,是一支有力的教学团队。该团队广泛吸纳了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成本核算、物业管理等领域的行业专家参与其中,其中高级职称或硕博学位的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0%以上,既有能作学术典范的教授、敬业奉献的教学骨干,又有敢于创新的双师型人才。

  “这门课程的备课形式和内容与传统课程完全不同。”教学团队的教师邓雯淇表示,为了上好这门课,团队常组织课程研讨会、分享会、复盘会。

  湛江科技学院推行“劳创融合”,不仅是对传统劳动教育的大胆创新,更开辟了一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赛道”,为学生的劳动素质养成和创新创业素养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科创融合

  赋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动能”

  湛江科技学院副教授何为民,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博士后。在这里,他领衔成立了“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

  该中心研究团队出版了《北部湾城市群经济蓝皮书》,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连续4年成功举办“北部湾区域经济国际研讨会”,奠定了该研究中心在此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

  课堂教学中,何为民也常常将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融入教学内容之中。

  这是湛江科技学院推进“科创融合”改革的一道剪影。

  该校副教授周志勇,在课堂中融入自己对于湛江市农产品滞销的调研报告内容,指导学生团队立项攀登计划《徐闻县应季水果滞销问题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副教授吴艳红,带领学生团队走进五华县农村,开展实地乡村文化调研,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成立了“千里冀旅游工作室”……

  近年来,学校不断倡导科技创新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鼓励优秀大学生进实验室、进团队、进项目,引导教师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以授课、实验等形式融入教学,让学生承担部分研究工作,接触行业最前沿。

  如果说高端人才是“科创融合”的坚实基础,那么科研创新平台则是“科创融合”的核心要素。

  目前,湛江科技学院建有北部湾发展研究中心、生猪产业研究所、北部湾植物生态与景观研究中心、粤西数智会计发展研究中心、沿南海经济带研究院、媒体融合研究所、滨海数字文旅研究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

  近3年,学校教师获得国家、省、市各类科研项目立项323项,发表学术论文1314篇,代表性论文163篇,获授权专利105项,出版专著75部;学校近2000名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约5000名学生参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科创融合”,已经成为该校赋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动能”。

  学校倾力打造的“大学科技园”,是做好“科创融合”工作的支撑平台,也是师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基地。

  目前,大学科技园设有种子基金200万元,孵化企业近百家,持有有效知识产权8项。大学科技园内的学生创业团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24项,省级立项80项。

  赛创融合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战力”

  “咱们自己研发的机器人站上全国舞台了!”湛江科技学院学生曾嘉添激动地和队友相拥。其团队成功斩获了2023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 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总决赛一等奖。这也为学校“赛创融合”人才培养成果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何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战力?

  湛江科技学院校长彭寿清认为,“赛创融合”将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让学生在各类专业赛事中激发创新思维、植入创业基因,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战力的不二法宝。

  走进学校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商科大数据实验室、新媒体直播实验室、智慧银行实验室等,理念先进、贴近实战的教学设备和软件让人目不暇接。

  斥资3600万元建设的强化和提升功能的省级实验教学中心、投入6000万元打造的新工科“智慧学习工场”及多个专业实验室,还有在建的总建筑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的“金工实训楼”……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掌握实战的专业知识。

  “十年磨一剑”的实验室建设,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底气之一。

  得益于优越的实验实训条件和“赛创融合”的教育教学改革,湛江科技学院的学生在全国、全省多个学科竞赛中捷报频传。

  获“2023年广东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的李泉,大学4年累计拿下90多个奖项;学生曾剑松及其团队,以云端数字经济赋能智慧农业发展新模态,成功拿下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冯嘉乐师生团队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主办的POCIB全国外贸从业能力大赛中斩获国家特等奖,实现该赛事的新突破;音乐舞蹈学院的粤风合唱团,在广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上获得集体声乐类乙组一等奖……

  硕果累累的背后,是“赛创融合”提供的坚实支撑。近5年来,学校累计获得省级“攀登计划”立项25项,获批省级资助资金34万元;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累计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在“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赛中,累计获得金奖2项、银奖13项、铜奖17项。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作为一所体内流淌着‘创新创业’基因的应用型高校,推进‘赛创融合’无疑是行之有效之道。”彭寿清表示。

  一串串数字令人振奋,一项项成果催人奋进。

  “路在脚下,只要走对了,就不怕远”。湛江科技学院正以建设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创新创业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五创融合”为重要抓手,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撰文:钱明雅 韦雪婷

  本版图片均由湛江科技学院提供

  编辑统筹:羊建溶

最新评论
相关推荐

张杰电话

210743

碧桂园

21950